此次會議上,第24屆國際玻璃協會顧問委員會主席彭壽獲得了“國際玻璃協會主席終身成就獎”,同時被授予該獎項的還有美國、日本等玻璃強國的3位資深專家。這是中國在玻璃行業獲得的最高成就,意味著中國在世界玻璃行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彭壽身兼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3323.HK)副總裁和凱盛科技集團董事長,其領導下的凱盛科技集團擁有方興科技(600552)和洛陽玻璃(600876)兩家玻璃類上市公司。在第24屆國際玻璃大會上,彭壽接受了《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
前10名企業產能集中度僅59% 需要加快推進并購整合
彭壽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玻璃行業的產能過剩短期內不能根本解決,但行業回暖的趨勢明顯,通過供給側改革壓縮過剩的傳統產能,企業研發創新增加市場稀缺的新產能,同時行業的并購重組正在加速,這種結構性變化使得行業肌體更健康,企業變得更大更強。
《中國經濟周刊》:當前中國玻璃行業去產能、去庫存的現狀如何?
彭壽:在“十三五”開局的這個時間節點,玻璃行業有許多成就,但并不能掩飾“產能嚴重過剩”的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玻璃制造工藝具有連續性特點,當周期性市場波動時,可用時間換空間,但嚴重過剩、波動較大時,自身調節的難度大、成本高,就造成普通平板玻璃的嚴重產能過剩,在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玻璃行業的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接近峰值。
一方面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效率下降、效益下滑,導致玻璃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2015年實際產能利用率僅為60%,平板玻璃利潤下降12.8%,投資減少9.31%,企業虧損面超過30%。隨著需求結構升級和市場要素的變化,玻璃行業同質化弊端不斷顯露。
截至2015年底,中國排名前10的玻璃企業產能集中度僅為59%,缺少技術引領能力、資源配置能力和品牌影響能力強的龍頭企業,行業集中度較低。因此,未來市場的增長點不在于數量,主要體現在需求結構升級,體現在品種和質量上,因此,“依靠創新驅動,促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玻璃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玻璃行業面臨的結構問題主要是,部分高端汽車玻璃、高速列車和飛機用超硬玻璃、硼硅酸鹽防火玻璃、電子工業用超薄玻璃等還需進口,滿足高端需求、滿足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不足,成為玻璃行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主要體現。
《中國經濟周刊》:過剩產能如何化解?結構性矛盾又如何優化?
彭壽:玻璃行業要大力進行供給側改革,推動產品結構從低檔向中高檔產品轉變。常用玻璃產品要向節能化和超薄化方向發展,玻璃行業要向信息化方向發展,向研發特種玻璃方向轉變。
玻璃行業依然是朝陽產業,但存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提升過快、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結構優化組合進展緩慢的問題,需要加快推進產業的并購整合和結構性調整。
凱盛科技沖刺500億
打造“百年老店”
《中國經濟周刊》:作為中國玻璃行業的龍頭領軍企業,凱盛科技集團的定位和發展目標是什么?
彭壽:凱盛科技在國內及出口的高端玻璃工程市場領域均占據90%以上份額,洛陽玻璃是世界三大浮法工藝之一“洛陽浮法玻璃工藝技術”的誕生地,因此,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玻璃產業龍頭。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要求將凱盛科技打造成“百年老店”,他說:“凱盛科技集團要在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中國玻璃業務的知名品牌、中國新能源(600617)業務的知名品牌、國際化業務的知名品牌。”
中國建材集團總經理曹江林給凱盛科技定下一個短期目標,即未來3到5年實現年營業收入500億元,年利潤總額50億元。他說,“不是我有多少雞蛋和面粉,去做多大蛋糕;而是我要做多大蛋糕,去找多少雞蛋和面粉”。因此,面對紛繁多變的經濟形勢,先定戰略,再去尋找實現戰略的途徑,歷來是我們凱盛科技運籌帷幄的一大“法寶”。
《中國經濟周刊》:凱盛科技是如何實施創新驅動,促進轉型升級的?
彭壽:我們通過技術和市場兩個引擎,加快兩手抓,一手抓緊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使得產品向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延伸;另一手抓新興業務的延伸拓展,推動技術和服務由中高端向高端邁進。
洛陽玻璃600噸的示范線經過技術改造后,成功拉引出2mm汽車玻璃,質量達到國標優秀一等品標準,滿足了汽車級加工玻璃的要求,一舉實現扭虧為盈。華光集團實現技術更新換代,利用全氧燃燒浮法線生產超白玻璃,填補了國內薄膜太陽能(000591)電池基板玻璃的空白。
凱盛科技集團在電子玻璃、光伏玻璃、電熔氧化鋯等主要產品均是全球領先,邁向國際高端,已能夠生產使用在手機、iPad、電視機等信息顯示玻璃,同時成功量產從0.3mm的TFT到0.2mm的柔性玻璃,減薄玻璃、高鋁蓋板玻璃、超白背板玻璃等。
中國浮法玻璃與光伏玻璃
已處于全球領先
《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玻璃產業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怎樣?
彭壽:中國能夠承辦這次國際玻璃大會,就是世界對中國在玻璃技術研究、產業發展和應用成就上的充分肯定。過去的中國玻璃行業一直處于比較落后的地位,從追趕型邁入世界先進行列,成為領跑型國家,無疑是一次彎道超車,如何確保中國玻璃行業在國際上的地位,是中國所有從業者都應為之努力的方向。
中國玻璃產業過去很落后,歐美強國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我們集團旗下的洛陽玻璃在國家的支持下,團結國內頂級專家進行聯合科技攻關,終于突破國外的技術封鎖,創造了世界三大浮法玻璃之一的洛陽浮法,成為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唯一不需要向國外交專利費的行業,但改革開放后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玻璃產業一直弱小,一直在追趕,國際上玻璃強國一直不愿意將中國玻璃產業并表比較,“不帶中國玩兒”。2005年后,中國玻璃產業才得到突飛猛進速發展,從數量上看,目前中國300多條玻璃生產線的數量和2700多萬噸的玻璃產量均占世界第一。
中國玻璃產業正由追趕向領跑跨越,目前中國玻璃行業不少領域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浮法玻璃、光伏玻璃已領先于全球,在信息顯示玻璃、特種玻璃等領域也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行列,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日益縮小,得到國際業界的公認。其中1200噸全球最大規模的浮法玻璃技術打入發達國家市場;光伏玻璃全球市場占有率達60%,900噸一窯多線的光伏玻璃規模創世界紀錄;電子信息顯示玻璃打破國外壟斷,0.2mm超薄玻璃良品率達95%,創世界最薄記錄,正嘗試突破0.13mm。
中國玻璃行業需要由大變強,由新出強,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為了讓世界同行們認識中國在玻璃行業取得的成就,讓中國先進的技術能夠輸出,我提出了跨國界、跨領域、跨行業的合作,冀望能夠通過這樣的合作推動中國乃至世界玻璃工業發展,推動中國玻璃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繼續由追趕型向領跑型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