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能源轉型中如何處理好既穩中求進又要先立后破,還要維護能源安全,光伏如何發揮作用?
曹仁賢理事長表示,有兩個問題值得大家深入思考,一是企業到底能為節能減排貢獻什么專業力量?先立后破的核心還是自身做好創新與迭代工作。二是為什么去年會出現大規模的拉閘限電?很多人認為新能源出現了波動,電網不安全所以拉閘限電。但實際上拉閘限電和可再生能源毫無關系,可再生能源是為能源做加法。
可再生能源從業者的使命最終還是為了降碳減污,實現碳中和,本質上是要讓化石能源逐步的體面的退出,不可能是0和1局面。現在著急把儲能用上,把24小時的能量儲起來成本遠高于自身可再生能源發電。我們要低調地迭代,呼吁先做好電力電子技術、新能源的滲透等技術儲備,關注技術創新,使儲能具備經濟性,同時商業模式和機制體制也要不斷創新。最核心的問題是先立規則,僅靠可再生能源工作者的力量還是很微軟的,要呼吁全社會進行改革。
高紀凡名譽理事長表示,先立后破,既要從整體出發,又從局部出發。從全國整體來看,年電力增量需求約為4000億度。簡單計算,目前風電年新增裝機量約為50GW,約能提供1000億度電量,水電、核電約能提供1000億度電量,光伏年新增裝機需要達到200GW,才能滿足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電量超4000億度電的要求,而且需保持年新增裝機200GW的發展速度,避免供電短缺情況出現。2022年光伏裝機量預計為100GW,從目前年新增裝機100GW發展到200GW,瓶頸在哪里?這就需要從局部著眼,區域分布問題是關鍵。2022年的裝機特點是三分天下,東部地區工商業、戶用裝機規模為60—70GW,為負荷側,西部地區沙戈荒大基地為輸出端。未來年新增裝機達到200GW規模,東部地區如何保持電價穩定,西部地區電力如何消耗,是一個關鍵問題。
先立,在2025年以前建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增量機制,通過儲能、抽水蓄能等調節機制解決消納問題;后破,2025年到2030年,新能源發電逐漸超越增量需求,逐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光伏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做了什么貢獻?
錢晶副總裁表示,光伏為區域發展增加稅收,帶來產業升級,以及提供勞動力。未來光伏制造業將不僅在地區招商引資或者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比較大的地區,更多會向可再生能源分配地方傾斜,因為所有的光伏制造企業也要有RE100的要求,西北、西南等地的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力需要大的用電企業去消納。整體上,以前的制造業會集中在人才、資金比較充足的東南沿海地區,未來制造業可能第二次西遷,以后大部分生產基地將設立在西北西南等地區,讓當下中國經濟不均勻態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俊峰主任表示,近三年來,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增長速度非常慢甚至出現負增長,只有光伏、儲能等少數幾個行業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這對全球經濟增長具有很大的拉動作用。對于地方來說,不僅能實現經濟增長,解決能源問題,更提供了就業,提升了發展信心,這是光伏行業引以為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