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總工程師彭壽——
加強綠色建筑體系建設 加速基礎材料綠色轉型
今年,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總工程師彭壽履職的第十一年。他分別圍繞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加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助力國家“雙碳”發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出了涉及綠色建筑體系建設、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系統、基礎材料綠色轉型、產業“走出去”等不同方面的建議,積極為國家高質量發展建言、為行業綠色轉型獻策,以實際行動傳播建材“好聲音”。
★ 加強綠色建筑體系建設 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綠色建筑作為節能、環保、生態于一體的新型建筑,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息息相關,是重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彭壽認為,綠色建筑發展是一個戰略性、系統性工程,必須著力加強體系化建設,以綠色建筑現代化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國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經超過90%?!丁笆奈濉苯ㄖ澞芘c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億平方米以上,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
在接受《中國建材》雜志記者采訪時,彭壽指出,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落地,我國綠色建筑在規模化發展上已經具備了明顯優勢,但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我國在綠色建筑的體系化建設方面還存在差距,一是近年來我國綠色建筑材料發展取得持續突破,創新轉化出節能、創能材料產品,但由于建筑設計施工標準體系建設滯后,應用場景的引導還不夠,導致綠色材料與綠色建筑的產業結合程度仍然不高。二是綠色建筑新業態正不斷更新迭代,但全流程的標準體系還不能完全匹配,導致綠色建筑的質量參差不齊。三是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要具備國際化思維,必須主動對照相關規則、規制、標準,積極“走出去”才能打造綠色建筑的中國品牌?!霸谶@方面我們仍然任重道遠。”
對此,彭壽建議,加速推進綠色建筑材料的應用體系建設,完善綠色材料設計標準和規范體系,加快綠色材料的應用推廣,不斷提升建筑的壽命、質量及綠色化水平,讓綠色材料性能轉化為綠色建筑功能,持續推動我國新型建筑體系“向綠而行”。圍繞質量、安全、綠色,建立新的綠色建筑施工安裝體系,打造從標準、規范到檢測的一體化綠色高質量建筑,統籌城市和農村一體化標準,將城市綠色建筑標準體系覆蓋農村自建房建設,不斷提升鄉村建筑綠色化、高質化、城鎮化建設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同時,要推動綠色建筑標準的國際化接軌,圍繞綠色建筑的材料應用、技術集成、標準建立、認證標識,加強國內國外的全方位對標與系統化融合,積極爭取各類綠色建筑國際化組織的話語權,讓中國制造、中國力量、中國品牌走向世界。
★ 加速基礎材料綠色轉型 助力國家“雙碳”發展
作為建材行業科技創新領域的杰出代表,彭壽在今年兩會期間將建材行業打造“六零”示范工廠、開展“揭榜掛帥”科技攻關等寫入建議。他認為,加快基礎材料綠色轉型,對我國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實現國家綠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包括鋼鐵、建材在內的基礎材料量大面廣,對國家穩增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我國基礎材料的高質量發展仍有差距,行業碳排放全國占比超 50%,已經成為我國‘雙碳’發展的主戰場。我們應加強流程制造創新,強化材料變革創新,探索融合發展新機制、新模式,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基礎材料從高碳向低碳、從制造到智造的根本性轉變。”彭壽說。
近年來,建材行業持續開展創新賦能,加速推進“六零”示范工廠建設,開展兩批次重大科技攻關“揭榜掛帥”,成功開發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玻璃、水泥 CCUS 應用技術并實現產業化應用,不斷提升行業綠色發展質量、發展效能、發展水平。
看到成績的同時,彭壽也深刻認識到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國基礎材料產量變化不確定性增加,產業定律性不夠、平衡性不夠;基礎材料產業碳排放量仍然較高,碳減排空間與碳中和目標實現仍存在較大差距;同時美歐通過征收碳稅等形式對我國鋼鐵、有色、水泥等基礎材料產品實施貿易打擊,制約了我國基礎材料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在建議中寫到,應加強頂層設計,統籌開展基礎材料產業雙碳轉型的系統化布局,明確基礎材料各行業碳排放總量目標、碳排放強度目標和年排放目標,論證各行業碳中和技術和產品路線圖,通過總量管控、技術準入、碳排放核算,加速落后產能自我淘汰,倒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p>
針對“碳交易”,他還建議聚焦“碳資源”向“碳資產”轉變,建立完善我國基礎材料全過程碳交易市場,充分利用我國基礎材料產業轉型帶來的“碳配額”空間,面向全球盡快完善碳稅與碳定價機制,力爭在全球碳交易平臺占據“一席之地”,通過“碳開放”“碳融合”有效減低“碳成本”,加速實現基礎材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 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系統 加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當前,科技創新已上升為新一輪全球經濟格局重塑的戰略核心,雖然我國在科技創新支撐下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但在原始創新能力、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在彭壽看來,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創新生態建設的滯后。在國家戰略目標指引下,基于“要素-主體-區域”推動科技創新系統性轉變,是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
圍繞這一問題,他主要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創新生態系統是“一盤棋”工程,建議國家集中頂層設計、部委分職能實施,著重強化基礎前沿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科技力量重組布局,以基礎研究帶動前沿引領,以應用研究支撐戰略產業,從源頭和底層解決“卡脖子”問題、謀劃戰略性問題,保證產業鏈供應鏈暢通,打造可持續、可發展科技創新生態系統。
第二,區域鏈貫通創新鏈,建議優化創新平臺區域空間布局,按照創新資源稟賦,在長三角等優勢區域強化戰略性、前沿性、引領性創新平臺建設,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有計劃地加強基礎性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創新力量發展從碎片化布局向體系化布局轉變,強化構建基礎產業-戰略產業-前沿產業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第三,中國的科技自立自強是開放融合的自立自強。建議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充分利用國內國外人才資源、平臺資源,面向全球開展重大科學裝置、科技平臺建設和科技項目攻關,讓全球創新資源從“為我所有”到“為我所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水準的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新格局。
在采訪的最后,彭壽告訴《中國建材》記者,每年參加全國兩會都感到非常振奮,倍受鼓舞,充滿期待,也會收獲不一樣的感受,而此次兩會更加特殊。“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來的首次兩會,國家迎來新發展,人民迎來新生活,在萬象更新的節點上,今年兩會的意義更加重要,影響也更加深遠。我相信,隨著全國兩會各項政策的落地,在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的帶領下,我國建材行業和企業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一定可以走出一條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作出更多戰略性、原創性貢獻;一定可以走出一條轉型發展之路,加快產業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助推我國由‘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轉變;一定可以走出一條國際化之路,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讓中國品牌、中國技術、中國標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