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
李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在提出能源環境時提到,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一年來,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強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深入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推動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接近40%。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更趨活躍。
在介紹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時,李強總理表示,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實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修訂出臺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制定重點領域公平競爭合規指引,改革完善招標投標體制機制。出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政策,構建統一的信用修復制度。完善企業簡易退出制度,逐步推廣經營主體活動發生地統計。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我們根據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整理六個方面,三十二條要點,以饗讀者。
一、綠色低碳轉型與碳達峰碳中和
1、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
2、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推動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
3、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和碳標識認證制度,積極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二、非化石能源發展與能源結構優化
(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升至20%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接近40%。
(2)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3.7億千瓦,重點推進第二批、第三批“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海上風電及主要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建設。
(3)積極安全發展核電,力爭2025年底在運核電裝機達6500萬千瓦。
提升跨省跨區輸電能力,完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推動抽水蓄能電站、智能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電力系統靈活性。三、能源安全保障與化石能源清潔利用
(1)發揮煤炭煤電基礎性作用,推動大型煤礦智能化,實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計劃,力爭原煤產量達5億噸以上。
(2)開展煤電低碳化改造試點示范,推進國家級現代煤化工示范區建設。
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保障原油產量2億噸以上,推進新疆、內蒙古等地區油氣增儲上產,建設國家大型油氣儲備基地。
四、新興產業培育與科技創新
(1)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鞏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優勢,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能源汽車消費。
(2)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支持大模型技術應用,發展智能機器人、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
加快氫能產業示范區建設,推進綠氫制備及儲能技術研發,推動新型儲能累計并網規模達1000萬千瓦以上。
五、能源基礎設施與區域協同
(1)推進“疆電外送”第三、第四通道、“西氣東輸”四線等跨區域能源調配工程,提升能源供應保障能力。
(2)加快建設“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和海上風電項目,統籌就地消納與外送通道規劃。
打造新疆、內蒙古等全國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推動準東、哈密等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建設。
六、政策支持與國際合作
(1)深化電力、油氣市場化改革,健全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政策體系,加強高耗能項目管控。
(2)完善能耗考核與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強化能源消費強度約束。
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規劃應對氣候變化一攬子重大工程,推動綠色貿易合作,引領全球環境治理。今年能源工作“這么干”
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二、優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持。三、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協同以及與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增強政策合力。四、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五、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六、完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標準體系和基礎制度。七、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范,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八、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和現代化灌區建設,推進退化耕地治理。九、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統籌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加強燃氣、給排水、熱力、地下管廊等建設和協同管理。十、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十二、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十三、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十四、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十七、制定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行動計劃,加強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十八、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推動“三北”工程標志性戰役取得重要成果。十九、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二十一、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和標準體系,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二十二、深入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培育綠色建筑等新增長點。二十三、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加強重點用能用水單位節能節水管理,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項目。二十四、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力推廣再生材料使用。二十五、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二十七、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二十八、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二十九、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三十、加快建設“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發展海上風電,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通道建設。三十二、規劃應對氣候變化一攬子重大工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