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耿鵬飛
7月9日,在江蘇省東臺市舉辦的“2025制造業轉型升級研討會”圓桌對話環節,中國通信企業協會通信電纜光纜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柳林,河北龐皓電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武立偉,四川九洲線纜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四川九洲線纜”)黨委書記、董事長馮雪峰、遼寧省震宇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震宇耐火”)董事長鄭明強,南京永達戶外傳媒有限公司副總裁鄧敏圍繞“轉型升級與新型工業化”主題,結合行業實踐與產業現狀,剖析了傳統制造業在技術突破、制造升級、市場競爭等方面的進展與挑戰,為行業轉型提供了多維度的思考。
中國工業報社副社長兼執行總編輯周志懿主持圓桌對話環節。
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實現多維度突破
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已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生產革新、產業鏈協同等多個維度呈現顯著成效,頭部企業與行業組織的實踐為產業升級提供了鮮活樣本。
首先,技術創新是制造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柳林表示,中國通信企業協會通信電纜光纜專業委員會所覆蓋的行業整體向高精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如今,電纜光纜行業已實現多項關鍵技術突破:光纖預制棒、超低損耗光纖(G.654.E衰減系數降低30%)、空芯光纖等技術支撐5G/6G及數據中心高速傳輸需求;智能電纜故障預警準確率超95%,為工業場景提供可靠保障。四川九洲線纜作為西部老字號國有軍工企業,攻克了-196℃深冷復合纜、兆瓦級超級充電纜等產品的前沿技術,實現了大功率穩相電纜國產化替代,推動了行業的技術進步和高端裝備配套的自主可控。遼寧省震宇耐火材料則通過技術配方迭代,使鎂質耐火材料在鋼鐵、有色冶煉等行業的使用壽命保持紀錄,以質量突破打破同質化困局。
其次,市場需求端的爆發為制造業轉型注入新動能。柳林提到,新能源領域的海上風電高壓電纜年均增長42%,工業互聯網、智能無人車間所需的機器人柔性電纜耐彎折超2000萬次,環保型低煙無鹵電纜滲透率達68%,這些細分市場成為行業增長的核心引擎。
四川九洲線纜通過技術與經營創新驅動、深度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鏈綠色轉型,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連續三年主業營收和利潤增長均超30%。震宇耐火的產品覆蓋鋼鐵、有色冶煉等多領域,通過“技術+服務”精細化適配不同客戶工藝需求,構建起穩定的市場壁壘。
再次,生產端的智能化與綠色化改造顯著提升效率。頭部電纜光纜企業通過AI視覺檢測,將機器人產線生產效率提升40%,采用太陽能供電等綠色技改實現降碳60%。武立偉介紹,河北龐皓電工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全國最大最先進的智能化數字導線共享工廠,以“智能化+共享”模式重塑生產組織形態,成為行業龍頭。馮雪峰表示,四川九洲線纜作為紅色傳承五十五年的線纜國企,一直專注于線纜與電氣互聯的服務制造,從一個場景到一個產品線,再到全流程全場景,分項推動綠色智造的轉型升級,使得公司單位人工成本營收提升25%。
最后,產業鏈協同與區域差異化布局提升整體競爭力。柳林指出,長三角形成完整電纜光纜產業鏈,珠三角聚焦高速數據電纜,中西部發展特色細分領域,呈現“各有側重、互補發展”的格局。上下游企業聯合開發“光纜+光模塊+運維”一體化解決方案,推動產業鏈從“單打獨斗”向“共生共贏”升級。
企業數智化轉型 面臨多重挑戰
盡管制造業轉型升級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在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過程中,技術、資金、市場、人才等多重瓶頸逐漸凸顯,成為制約行業突破的關鍵障礙。
尖端技術的自主可控性不足是行業面臨的首要難題。柳林強調,在光纖預制棒、高端光纖等核心領域,部分關鍵技術仍依賴外部供給,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所需的設備、軟件投入巨大,中小企業難以承擔,多數企業面臨“研發投入不足—技術落后—市場萎縮”的惡性循環。
資金與人才短缺制約企業升級步伐。武立偉坦言,高端智能化工廠雖優勢顯著,但投入資金巨大,需政府協調銀行加大信貸支持。武立偉同時指出,專業技術人才緊缺,需要通過定向培養、校企合作等模式破解“用工荒”。這一問題在中西部地區尤為突出,四川九洲線纜、震宇耐火等企業均表示,高端研發人才與智能制造操作人才的缺口直接影響企業轉型進度。
價格“內卷”與同質化競爭是制造業轉型的“心腹之患”。鄭明強直言,各行各業產能過剩導致價格戰愈演愈烈,企業陷入“不賺錢甚至虧錢”的困境,而轉型升級所需的大量資金投入更讓企業經營雪上加霜。柳林也提到,中低端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中低價競標現象導致行業秩序失衡,債務等信用問題突出。
除此之外,多數制造企業在營銷迭代上存在明顯短板。鄧敏表示,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發展,產品與消費者鏈接的路徑已被顛覆,傳統渠道模式、溝通方式失效,導致很多企業與消費者“失聯”。鄧敏強調,企業經營的核心是生產、研發、銷售,當前,不少企業完成了生產與研發升級,但營銷仍停留在傳統階段,而品牌力作為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可能被多數制造企業忽視。
多方協同推動轉型深化
針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痛點,行業組織、企業與社會各界需形成合力,從技術攻關、秩序規范、資源保障、品牌建設等多維度構建解決方案。
一是強化技術創新與產業鏈自主可控,行業組織需發揮引導作用,推動核心技術攻關。中國通信企業協會通信電纜光纜專業委員會通過“加強技術創新引導、深化國際合作、搭建交流平臺”,助力企業突破超低損耗光纖、空芯光纖等高端技術。四川九洲線纜強化產學研用合作,瞄準國產化替代和關鍵技術自主可控,以產品標準引領行業發展。震宇耐火十七載深耕基礎耐火材料研發,以技術迭代突破同質化困局,證明專精特新是中小制造企業的突圍之道。
二是規范市場秩序與破解內卷困局,遏制低價競標、重建行業秩序需要多方協同。中國通信企業協會通信電纜光纜專業委員會通過“強化行業自律、制定行業自律公約、推薦合理招標模式”,推動形成公平競爭環境。
三是優化資源配置與政策支持體系,解決資金與人才瓶頸需要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政府需協調銀行加大對高端智能化工廠的信貸支持,同時推動校企定向培養專業人才,彌補人才市場缺口。柳林說,行業組織可借鑒中國通信企業協會的經驗,發布成本研究報告(如《中國移動光纜制造成本及聯動系數研究報告》),為企業定價與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促進資源向優質企業集中。
四是加速營銷升級與品牌國際化,制造企業需補上營銷與品牌建設的“短板”。鄧敏建議,企業應擁抱移動互聯時代的營銷邏輯,通過“大戶外+符號傳播+創意傳播”等新方式,重建與消費者的鏈接。永達傳媒作為中國排名前三的戶外媒體公司,可依托高鐵、高速等在途場景,為企業提供品牌知名度提升與形象塑造服務,助力5000多家國內品牌實現“從產品到品牌”的跨越。中國通信企業協會通過“深化國際合作、推動標準制定與品牌國際化”,依托“一帶一路”讓中國標準與品牌走向世界。
五是構建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生態,綠色轉型需要長期投入與系統布局。頭部企業通過太陽能供電、綠色技改降碳60%的實踐表明,綠色轉型與效率提升可同步實現。“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全產品鏈綠色生態的構建和克服‘內卷式’競爭對長期投入的制約,都是新型工業化轉型升級需要解決的難點。”馮雪峰的這一觀點提示,綠色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
如今,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已從“要不要轉”進入“如何轉好”的深水區。周志懿最后總結道,從技術創新到市場拓展,從生產改造到生態構建,轉型的每一步都伴隨著突破與陣痛。破解當前困局,企業需要以技術自主可控筑牢根基,以規范秩序破解內卷,以資源協同保障動力,以品牌建設打開空間。唯有行業組織、企業、政府、社會形成合力,才能推動傳統制造業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跨越。
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