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準確把握我國城市發展歷史方位,科學回答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建設之問,為我們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科學方法和實踐指南。
廈門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擘畫的藍圖,從海島型城市到海灣型城市,從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到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始終朝著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奮力邁進。深入學習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我們更加堅定走內涵式發展路子,按照“五個轉變、五個更加注重”重要原則,一體推進“一個優化、六個建設”重點任務落實,以精致品質、精細治理、精準服務,努力把廈門建設成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把握發展規律,精致化提升城市品質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立足這一歷史方位,我們將進一步深化對城市工作規律的認識,積極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方式、動力和工作重心、方法,著力提升城市品質。 強化城市規劃引領。廈門高度重視城市發展戰略和規劃。上世紀80年代,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親自領導編制了《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此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們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推動廈門發展迭代升級。今年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全面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緊盯目標,緊扣主題,緊貼主線,制定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建立健全城市更新規劃實施體系;通過開展專題調研、開辟媒體專欄等形式,廣泛匯聚群眾和專家意見建議,積極探索符合廈門實際、體現廈門特點的城市發展策略。 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當前,廈門城鎮化率已達91%。我們積極適應城市進入更新期的實際,及時總結近年來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經驗,切實把工作重心從“建設為主”轉向“治理為重”,大力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協調機構、保障機制,深入開展摸底調研和城市體檢,以城市更新八大重點任務和41項子任務為抓手,建立城市更新動態項目庫,細化責任分工,落地一批示范項目,推廣一批經驗成果,完善具有廈門特色的可持續城市更新機制模式,在實踐中探索城市轉型發展之路。 提升城市建設品質。我們將深刻把握群眾需求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大力推進“好房子”建設。在建設標準上,出臺《廈門市高品質住宅項目設計評價導則》,全方位提升新建住宅品質;在建造方式上,不斷鞏固智能建造試點成果,推動智能建造與城市發展協同創新;在建筑材料上,推廣優質建材,推動新型建材研發,提升保溫、隔熱、防水、環保等性能;在項目落實上,致力把新房子建成好房子,把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一體推進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空間。
保護城市特色風貌。當年,習近平同志曾圍繞“鼓浪嶼的社會文化價值”,進行專題研究和保護規劃。為更好地延續廈門歷史文脈和特色、留住城市的“魂”,我們出臺《廈門經濟特區歷史風貌保護條例》,構建起完整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下一步,我們將以爭創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為牽引,不斷完善“山—海—城—島”全域風貌管控體系,統籌規劃鼓浪嶼、中山路等歷史文化街區,塑造城市風貌和特色,提升城市精神內涵。注重平衡保護與開發,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嚴格普查甄別,嚴格控制大拆大建,注重兼顧修繕與利用,努力將歷史建筑改造成博物館、文創空間等,由點到面,由建筑單體到風貌片區,延續歷史文脈,守護城市特色。
轉變工作重心,加強精細化城市治理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是內涵式發展的關鍵支撐。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一條重要而鮮明的邏輯脈絡就是加強城市治理,強調大力推動城市治理增效,要求轉變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倡導創新城市治理理念、模式、手段。我們將按照“三分建、七分管”要求,改革城市管理體制,創新城市治理模式,以精細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夯實數智底座。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構建現代化城市體系的必由之路。我們將搶抓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機遇,廣泛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加強數智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治理模式向算法決策、智能治理、智慧預防躍升。加快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廣泛配置物聯感知設備,實時監測感知城市脈動,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公共服務“一網通享”。以“新城建”為引擎,打造高水平“數字住建”,廣泛接入Deepseek大模型服務應用,全面推進數字住房、數字工程、數字政務、數字城市建設,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厚植生態底色。廈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我們牢記囑托,持續推進,全力把廈門打造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顏值花園城市。實施從山頂到海洋一體化保護與系統治理,完善“山海廊道—環灣綠道—社區綠網”生態骨架,把山水自然風光融入城市,促進“山、海、城”相融共生。倡導綠色建材、綠色建造、綠色住宅、綠色生活,統籌推進既有公共建筑綠色節能改造,大幅提升裝配式建筑比例。保持垃圾分類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的態勢,完善垃圾全周期收運處理體系,全面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依法治理,全民參與,讓垃圾分類成為城市新時尚。全力打好城鎮污水管網攻堅戰,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讓藍天白云、清水綠岸、碧海銀灘成為廈門靚麗招牌。
筑牢安全底線。城市越發展,越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線。我們將加大海綿城市建設力度,大力建設雨水花園、濕地公園等雨水滯留設施,不斷提高城市水源涵養能力。堅持生態措施與工程措施并舉,推進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建設,補齊短板弱項,不斷增強城市韌性。加快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構建地下管網基礎數據平臺,涵蓋燃氣、隧道、供水等多個應用場景,實現地下管網建設運行智慧管控。以科技手段強化安全施工監管,差異化監管各類企業;推進隱患房屋治理,探索建立以巡檢、體檢、鑒定為主體的房屋安全管控體系。
堅守為民之本,精準化做優城市服務
城市的核心是人。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著力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作為一項重點任務突出出來。這充分說明,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我們把城市宜居、宜業、宜游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精準提供高品質服務,讓城市更具吸引力、歸屬感,近者悅、遠者來。
全鏈條保障住有宜居。住有所居,是人們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前提和基礎。廈門在全國率先提出社會保障性住房理念,出臺全國第一部保障性住房地方性法規。近年來,我們逐步延長保障鏈條,擴大保障范圍,創新形成以“求職免費一張床、就業5折一間屋、安家4.5折一套房”為主體的全鏈條住房保障體系,切實滿足人們在廈工作生活基本居住需求。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優化保障房規劃選址、建設標準、運營管理,完善相關配套,不斷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大力改善市民居住條件,確保大學生、青年人等新就業群體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
全方位深化共建共治。充分問需、問計、問效于民,才能不斷提升城市服務質效。我們將積極拓展群眾參與城市管理渠道,依托“i廈門”平臺、12345市長熱線等,及時回應、高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建立健全“大黨委”引領、“大物業”支撐的基層管理體系,推動治理重心和配套資源向基層下沉,將矛盾沖突有效化解在基層,把城市溫度傳遞到群眾房前屋后、背街小巷。保持全國文明城市“七連冠”殊榮,常態化抓實機制建設、項目整治、載體賦能,推動創建“文明城市”向建設“城市文明”邁進,讓文明成為廈門最鮮明的精神底色和城市品格。
全流程優化服務能級。不斷提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善民生品質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我們將持續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以軌道交通為骨干構建綜合交通體系,進一步完善“入學一件事”線上系統,建立起獨具特色的分級診療體系,深化島內外優質資源均衡布局。持續優化政務服務“軟環境”,推動行政事項高效審批,無感申辦、有感服務,指尖可達、極簡辦事。持續打造“15分鐘生活圈”,深入推進完整社區建設,因地制宜配建養老、托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停車、充電等市政配套設施,補齊高品質生活的服務短板。
前不久,國務院批復福廈泉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為廈門帶來更多創新資源和發展機遇。站在新的起點上,廈門將更加堅定走內涵式發展路子,充分利用華夏門戶、臺海襟喉的區位優勢,借助金磚創新基地,聚經濟協作之能;借助金雞百花舞臺,匯文化交融之勢,努力率先建成現代化人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