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評審體系中,標準化建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核心評價指標。隨著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標準的話語權往往意味著行業的主導權,這對于志在成為細分領域領導者的"小巨人"企業而言,具有戰略意義。
在專精特新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中,標準化能力已被納入多層次評價指標。其背后的邏輯值得深思:
標準是創新成果的結晶:能夠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企業,通常在技術研發、工藝創新方面走在行業前列。標準的背后,是企業在技術領域的深厚積累,這正是"小巨人"企業技術領先性的具體體現。
標準是行業地位的體現:一家企業能夠牽頭制定標準,意味著其在細分領域已獲得同業認可,具備相當的行業影響力和話語權。評審專家往往將標準制定參與度視為企業在行業內實際地位的重要參考。
標準是市場拓展的利器:通過標準制定,企業可以將自身技術優勢固化為行業通用規范,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這種"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的路徑,正是許多"小巨人"企業成功的秘訣。
路徑一:參與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制定
作為主要起草單位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是含金量最高的標準化成果。這類標準通常需要已經正式發布,并在行業內實施。企業在申報時,需要提供相應的標準發布文本和參與制定的證明材料。
路徑二:主導團體標準制定
近年來,團體標準作為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因其靈活性高、響應速度快等特點,日益受到重視。牽頭制定具有創新性、填補行業空白的團體標準,同樣能夠體現企業的技術實力,在評審中會予以認可。
路徑三:建立完善的企業標準體系
建立健全包括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在內的企業標準體系,并通過第三方認證,如企業標準化良好行為評價,同樣可以為企業加分。這反映了企業標準化管理的整體水平。
路徑四: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隨著"小巨人"企業逐步走向國際化,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將成為新的加分亮點。這標志著企業的技術實力已達到國際水平,是企業全球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步:夯實技術基礎
標準化建設必須以扎實的技術積累為前提。企業應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在核心技術領域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為參與標準制定奠定基礎。沒有技術實力支撐的標準參與,往往難以持續。
第二步:融入標準組織
積極參與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行業協會標準工作組等活動,從標準參與單位做起,積累經驗和人脈資源。這是了解行業標準動態、建立合作關系的重要途徑。
第三步:找準突破口
結合自身技術優勢,選擇行業尚未規范或急需更新的標準領域作為切入點,爭取主導標準制定工作。細分領域的標準空白點,往往是中小企業最好的機會。
第四步:構建標準體系
在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標準化工作體系,將標準化工作融入產品研發、生產制造、質量管理的全過程。標準化不是孤立的工作,而應該與企業整體運營緊密結合。
除了在"小巨人"申報中直接加分外,標準化建設還能為企業帶來多重收益:
提升產品競爭力:通過標準化過程,優化產品設計和工藝流程,切實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和一致性,增強市場競爭力。
塑造品牌形象:標準起草單位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種質量背書,有助于增強客戶信心,提升品牌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獲得政策支持:各地政府對參與標準制定的企業通常都有資金補助和政策傾斜,如深圳對主導國際標準制定的企業給予最高200萬元資助。
防范貿易風險:通過參與標準制定,可以及時了解技術法規動向,規避技術性貿易壁壘,為國際化發展鋪平道路。
對于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而言,標準化建設已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它不僅關乎申報評分,更關乎企業的長遠發展和市場競爭力。
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標準化能力正成為衡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尺。建議企業將標準化工作提升到戰略高度,系統規劃、穩步推進,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標準優勢,從而在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從現在開始布局標準化建設,將為"小巨人"申報奠定堅實基礎,更將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畢竟,在這個標準為王的時代,掌握了標準,就掌握了行業的未來。

"掃描二維碼,關注協會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