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迭代快、市場需求雜的行業里,“無標準” 往往意味著: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合作對接成本高、新興技術難推廣。而團體標準,正是社團 / 行業組織牽頭的 “自愿共識”—— 既不像國標那樣流程繁瑣,又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還能成為企業技術實力的 “背書”:
? 對企業:搶占行業話語權,降低合作溝通成本,甚至能升級為推薦性國標;
? 對行業:規范市場秩序,破解 “劣幣驅逐良幣”,推動技術協同創新;
? 對用戶:明確產品 / 服務底線,減少選擇顧慮。
簡單說:高質量的團體標準,不是“紙上條文”,而是行業的 “共贏工具”。
制定標準前,先解決兩個核心問題,避免做無用功:
1.精準定位:不貪多,只聚焦一個核心場景
別想著“一口吃成胖子”!比如做新能源充電設備標準,就聚焦 “家用充電樁安全指標”,而不是涵蓋所有充電場景。明確 3 個關鍵點:
? 適用對象:是企業、用戶還是全行業?
? 解決問題:是規范技術參數、統一檢測方法,還是明確服務流程?? 邊界范圍:哪些內容不納入(比如只管產品,不管安裝)?
2.組建團隊:避免“一言堂”,確保全面性
團隊必須包含 4 類人,缺一不可:
? 技術骨干:企業 / 機構的核心技術人員(保證可行性);
? 行業專家:第三方權威人士(保證專業性);
? 用戶代表:終端使用者(保證實用性);
? 法務 / 合規人員:核查是否符合國標、反壟斷要求(保證合規性)。
3.資料調研:站在“巨人肩膀” 上
先梳理 3 類資料:
? 現有標準:相關國標、行標、國際標準(避免沖突,可直接引用);
? 行業現狀:市場主流產品參數、技術瓶頸、常見糾紛;
? 政策導向:國家對該領域的扶持方向、監管要求(比如環保、安全指標)。
這是最核心的環節,重點抓“規范” 和 “可操作”:
1.起草草案:按格式寫,讓標準“好懂好用”
遵循 GB/T 1.1(標準編寫規則),結構清晰: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定義→技術要求 / 檢測方法→驗收規則→附錄。
關鍵原則:
? 技術指標:不搞 “虛的”,要量化(比如 “誤差≤0.5%” 而非 “誤差較小”);
? 語言表述:簡潔明確,無歧義(避免 “應盡可能”“適當” 等模糊詞);
? 協調性:不與國標、行標沖突,可標注 “本標準與 GB×××× 不一致時,優先適用本標準”。
2.廣泛征求意見:多聽“不同聲音”
別閉門造車!向社團成員、行業上下游企業、檢測機構、用戶等公開征求意見,期限不少于 30 天。
關鍵動作:
? 建立意見臺賬:記錄每條意見的提出人、內容、處理結果(采納 / 不采納 / 部分采納);
? 不回避爭議:對有分歧的條款,組織專題研討,找到平衡點。
3.專家審查:把好“最后一道關”
邀請 5 人以上單數專家組成審查組,重點核查 3 點:
? 技術先進性:是否領先或匹配行業水平?
? 合規性: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
? 可操作性:企業能否落地,檢測機構能否驗證?
審查通過后,形成正式報批稿。
標準不是“一發布就過時”,要做好 “后續運營”:
1.規范發布:編號 + 公示,缺一不可
? 編號規則:T / 社團代號 + 標準順序號 - 發布年份(比如 T/ABC 001-2024);
? 發布渠道:社團官網、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行業媒體同步公示,明確實施日期。
2.推廣應用:讓更多人“用起來”
? 內部推動:成員單位率先采用,形成示范效應;
? 外部宣傳:通過行業會議、公眾號、合作機構推廣,解讀標準價值;
? 配套服務:編制實施指南、組織培訓,降低企業采用門檻。
3.動態更新:3-5 年 “煥新” 一次
技術在發展,市場在變化,標準也要“與時俱進”:
? 定期復審:每 3-5 年組織一次復審,評估是否需要修訂、廢止;
? 快速修訂:若出現重大技術突破或政策調整,可啟動快速修訂流程。
1. 只追求 “高指標”,不考慮企業實際:比如要求中小企業達不到的技術參數,導致標準 “束之高閣”;
2. 制定流程 “走過場”:跳過征求意見或專家審查,導致標準有漏洞,引發糾紛;
3. 發布后 “不管不問”:不推廣、不更新,標準變成 “僵尸文件”。
高質量的團體標準,從來不是“某家企業的獨角戲”,而是行業共同的 “規則共識”。它既能規范市場,又能賦能企業,還能推動行業升級 —— 這才是團體標準的核心價值。

"掃描二維碼,關注協會動態"